《鄜州志》校注 2008年

富县,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,历史悠久,物华天宝,地
灵人杰。
富县,秦、汉设雕阴、直路、襄洛县。东晋、北朝先后
置长城县、三川县。隋置上郡、洛交县、三川县。唐武德元年
(618),改上郡为鄜州,沿宋、元、明、清,辖县三、五不
等。民国元年(1912),废鄜州、设鄜县,辖原鄜州直隶地。
1964年9月,因“鄜”字生僻,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富县。
富县,地处陕北交通要塞。今是两条铁路、两条国道、两条
高速公路交汇之地,昔乃“两战奠基”、名将尉迟及诗圣杜甫署
临之域。春秋战国时期,有秦、魏“雕阴之战”。此战之胜,对
于秦王朝其后能终胜群雄、一统天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。唐代贞
观年间,鄜州都督、名将尉迟敬德在鄜州扩城建塔、操演兵将,
统领边关四州兵马,威镇一方;天宝后,诗圣杜甫避乱客居鄜州
期间,赋写了《羌村三首》、《北征》等十余篇千古不朽诗作。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毛泽东领导指挥的“直罗镇战役”,为中共
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“奠基礼”,为中国
共产党最终夺取政权、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富县,地域宽广,资源丰富,文化、经济繁荣。县域面

《鄜州志》校注 2008年

积4182平方公里,既有平坦的“五指塬”,又有宽阔的“两河
川”。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石油1501万吨、天然气14.6亿立方米、
煤炭2.3亿吨、紫砂陶土500万吨;拥有森林2580平方公里,草地
933平方公里,林草覆盖率高达84%。发现各类文物、文化遗址、
遗存630多处,馆藏文物600多件;既有著名的天下第一古钟“唐
宝室寺铜钟”、陕北四大石窟之一“石泓寺石窟”、“富县九
塔”、“鄜州八景”,又有剪纸、薰画、陶艺、飞锣、竹马等民
间艺术。富民之苹果产业开发已成规模,产品行销海内外;强县
之油煤产业开发如火如荼,前景广阔诱人。建国以来,富县人民
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艰苦奋斗,勇于创新,在三个文明建设中
取得了辉煌成就。
富县有志书,始于明·万历十二年(1584)御史中丞、
鄜州人王邦俊编纂的《鄜州志》。之后,史不绝书,传录有
序,仅清朝、民国志书就有四种版本。其中清·道光十三年
(1833)编纂的《鄜州志》,计四部五卷四十三目九万七千余
字。其对历史事件、域地物产、建置田赋、山川古迹、人物艺
文等诸多方面,给予了略古详今、文笔简约的精当记述,实乃
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为了挖掘旧志资源,传承古代文明,弘扬先进文化,富县
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“《鄜州志》校注委员会”,对清·道光
十三年鄜州直隶州知州吴鸣捷主持编纂的《鄜州志》进行点校注
释,并整理成《<鄜州志>校注》予以出版。《<鄜州志>校注》忠
于原志,勘误释疑,方便阅读,其出版发行不仅为守一方之土、
主一方之政的领导者制定发展规划、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
历史依据,同时也为本县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以及来富县投资

发展、旅游观光的各界人士了解富县、宣传富县、建设富县,提
供了详实可信的资料。
目前,致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富县人民在中共富县县委、富县
人民政府的领导下,按照“果菜富民、油煤强县、开放带动、项
目支撑”的发展思路,抢抓西部大开发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社
会主义新农村之历史机遇,克难攻坚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,
正在群策群力推动富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
阶。《<鄜州志>校注》的出版发行,无疑对社会各界通晓历史、
熟悉县情、追昔抚今、加快发展,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,
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。
是为序。
中共富县县委书记刘天才
富县人民政府县长蔺治斌
二〇〇八年十一月

欢迎关注「榆林记忆」微信公众号,咱榆林地方书籍原文电子书为您及时送达!

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「《鄜州志》校注.pdf」,点击链接即可保存。打开「夸克APP」在线查看,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。
链接:https://pan.quark.cn/s/7bb5948fdc52
提取码:VUJa

 

《鄜州志》校注 2008年:等您坐沙发呢!

发表评论

您必须 [ 登录 ] 才能发表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