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省志第32卷《粮食志》1993年

陕西省志第32卷《粮食志》1993年

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。民以食为天,吃饭是第一件大事。粮食既有一般
商品的属性,又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,在国民经济中占居基础地位,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
要战略物资。齐国相管 仲有句名言:“仓廪实,则知礼节;衣食足,则知荣辱”。无粮则乱,这是历
史事实作出的证明。古今以来,粮食一直是国家和全社会极为关注的大问题。
陕西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。长安自古帝王都,西安是西周、秦、西汉、隋、唐等13个朝
代建都的地方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,由于生产力低下,农业发展缓慢,粮食难以自给。这种状
况,基本上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。
优越的社会制度和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,是振兴经济、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。中共十一
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政策,使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,使粮食生产走出低谷,
迈上新的台阶。随着流通体制的改革,粮食作为商品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。
生产是分配的基础。管理粮食的制度和办法,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创立,到了汉隋唐逐步完
善。西周到清末,除了秦代基于农战需要,对粮食购销实行严格的统管政策之外,其余各代对粮
食都是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,但宏观调控与管理仍由国家执掌。主要是征收田赋实物,组织开
展屯田,掌握粮源。同时,运用经济手段,推行常平仓、义仓与和籴制度,建立中央、地方和民间
的粮食储备,调剂余缺,平抑粮价,防备灾荒。粮食经营机构以各级仓库为骨干,按行政区划设
置,赋粮与购粮统一管理,行政与业务合而为一,对粮仓实行双重领导。
中华民国初期,陕西对粮食实行自由贸易,田赋折收代金。省内未设粮食专管机构,也未建
立粮食储备。当时虽有积谷之议,但由民政部门负责承办,收效甚微,致使民国20年前后省内
多次遭灾无粮救济。民国18年关中发生的特大年馑,饿死与逃亡者达200万人。抗日战争时
期,国民政府于民国30年实行粮食战时管制,陕西才开始重视粮政管理。田赋改征实物,随赋
征购、征借军粮,带征、加征县级公粮、自卫公粮和绥靖粮。农民不堪重负,粮食严重不足,供需
矛盾日益激化,终于导致国民政府在陕西乃至大陆各省的统治全面崩溃。
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,虽然处于革命战争和被封锁的环境,区内粮源紧缺,
财政困难,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但由于边区政府对粮食实行以征收救国公粮为主,生产自给为
辅,党政军各级实行粮食供给制的特殊措施,仍然保证了军需民食,赢得了抗日战争和全国解
放战争的胜利。这种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勤俭节约的延安精神,至今永放光芒。
新中国成立后,在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和中共陕西省委、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,陕西省的粮食
生产发展很快,供需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,多种经济成份并存,粮食实行
在国有商业领导下的自由贸易政策。粮食工作分属两个系统管理,财政系统征收公粮,安排供
给;粮食系统适时吞吐,调剂余缺。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,中央决定取消粮食自由贸易,实
行统购统销,以计划调节为主,实行集中统一管理。公粮、购粮合并征购,农村销售基本上大包
大揽。城镇用粮国家实行财政补贴,粮食部门实行政企合一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随着
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,粮食流通体制也由长期的统购统销向粮食商品化、经营市场化的方
向推进。
40多年来,陕西的粮食生产虽有很大发展,但粮食产量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,粮食供需一
直处于紧张平衡的态势。在计划管理,统一调度的政策下,省内的正常供应才得以保证。伴随
着粮食生产和购销业务的不断拓展,陕西的粮食工作已经形成了储运、加工、购销的综合服务
体系,造就了一批吃苦耐劳、忠于职守的职工队伍,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共十
四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,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发展,了解陕西的粮食管
理历史,很有必要。
由陕西省粮食局主持编纂的《陕西省志·粮食志》,经过8年的努力,于1993年秋全部脱
稿。这部志书,收集了古今粮食流通管理的基本资料,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。作
为新编社会主义陕西粮食专业志,尽管其主要内容属于产品管理范畴,但填补了陕西历史上的
一个空白,承前启后,仍不失之价值。为此,我乐于为之作序,希望这部志书的出版发行,能在推
进陕西的粮食经济发展方面有所补益。
张宏勋
1 993年8月

欢迎关注「榆林记忆」微信公众号,咱榆林地方书籍原文电子书为您及时送达!
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「第32卷《粮食志》.pdf」,点击链接即可保存。打开「夸克APP」在线查看,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。
链接:https://pan.quark.cn/s/39f0d9f76633
提取码:S9NF

 

陕西省志第32卷《粮食志》1993年:等您坐沙发呢!

发表评论

您必须 [ 登录 ] 才能发表留言!